查看原文
其他

他一步步从华师读到了哈佛 | 勷勤国奖

宣传策划部 华师校研会 2022-12-11

【朱键军】


本科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


3篇SSCI论文

1篇CSSCI论文

9篇联合参与文章

曾获得十佳学术论文奖

曾永裕奖学金

学业奖学金

并且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



关于学业


学习方法

保证每天至少10个小时净学习时间是前提;养成看最新文献的习惯,尤其强调重点看前沿(了解已有的)、研究局限(了解不足你才知道你还能做什么)的部分,至少两天一篇英文文献,到后期至少一天一篇;有了想法就立马付诸行动(完善实验设计,开展试验研究)。


论文写作建议

第一,确定自己要完成的研究后,带着目的去读文献,检索十篇和自己要写的论文相关的文献,寻找行文规律,确定写作提纲。第二, 然后再找十篇相关文献,一段段地精读,写阅读笔记,把你觉得可能会用到的英语句子都抄录下来。第三, 要相信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研究生时代的学习与生活

研究生时代的学习生活,最需要的就是主动性和目标性。比本科阶段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只有主动去尝试去努力,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自身潜能;只有树立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才能够推动自己进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强化。当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这个时候可以向导师、师兄姐请教,当然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如果一个问题困扰你很久都得不到解决,那你最好选择暂时和这个问题绝缘,放空自己,跑跑步、看看电影。回过头再看这个问题,说不定是另一番天地。



关于生活


科研就是兴趣,看文献就像在看小说

我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说喜欢看电影、去KTV、还有跑步。然后周末我也喜欢出去逛逛,毕竟人在国外,接触与国内不同的风俗文化也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当然,我们很多时间都投入在科研,有自己的兴趣点,到博士这个阶段,看文献就像在看小说一样,有时候被某个点吸引了,我能坐在那儿研究一天。



关于哈佛


 公派联合培养的申请过程

关于申请公派联合培养的过程,首先需要国内导师的支持,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申请国外导师,这个过程很揪心,陆陆续续发出去五六十封套瓷邮件最终回复你的可能也就十封,还包括了直接拒绝你的和要面试你的。我觉得套瓷信突出三点: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成果;研究方向要和国外导师紧密贴合,至少要有相关性;去了你能做什么,能学到什么。获得了国外导师发给你的邀请函后,后面的事情都很简单了,按部就班准备研究计划,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联合培养或者华师的“拔尖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即可。还是鼓励大家通过学校的项目或者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出国学习一段时间,我想一定有收获的,不仅是对科研,多出来走走,哪怕是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能够接受不一样的认知刺激,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丰满也有大大的好处。


初入哈佛的适应过程

来到这边我觉得语言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问题是要有勇气开口说,因为以前来美国参加过三次会议,那时候没人逼自己,所以不开口说英语,但过来学习就必须硬着头皮说了,虽然说的不一定多好,但是他们能听懂,所以适应得很快。但是有一点适应不了,就是食物,比如说我喜欢火锅,可这边要么贵要么还是没有国内好吃。



国外的学术氛围

首先有一点非常明显,这边的周末是不会工作的,有自己的空间,但是工作日大家都全身心投入科研当中,工作和休闲时间分开。其次就是这边的科研人员是真的非常专注地进行研究,也非常严谨认真,可能相对没有那么浮躁吧。


如何看待心理学的脑科学化?

因为我猜测美国的脑科学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了,不需要再大力去推崇,这些在中国刚刚兴起,所以中国在大力推广。还有就是在国内确实是脑科学的黄金时代,因为任何心理的问题都是源自大脑,从心理表象去探讨大脑内部的机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把心理学变成生物学,不同的技术手段不管是ERP还是FMRI、问卷等等各种研究手段和技术,目的我觉得就一个,彼此相互验证一个结果,使得这个结果变得更加可信可靠。(此问题来自心理学院专业问题征集)



专业领域的经验分享

我硕士阶段主要还是使用传统的问卷法,结合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来开展研究。到了博士阶段,一方面是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大趋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自身对于先进研究手段学习的渴求,逐渐开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手段,来考察处境不利影响青少年发展(尤其是问题行为、焦虑抑郁)的神经机制。当时遇到了研究上的瓶颈,因为自己师门之前也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导师张卫教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下,决心到美国发展成熟的实验室,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成长。




 写在最后:

朱键军师兄为人亲和、幽默,很有耐心地回答着我们的各种问题,因为时差的原因,网络采访是在深夜,最后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师兄。


但是在这一晚和师兄交谈下来,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


优秀的人,你看得到的是他的优秀,但是你看不到的,是他的努力。

 最后的最后

 双手奉上

 来自深夜网络采访

 大洋彼岸哈佛大学

   朱键军师兄的诚挚问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206wn4x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哟

①  给自己两分钟,拼出整个华师!

②  一封家书,让我的思念陪您过冬

③  看着本科同学有房有车晒娃,你还会考虑读博吗?

  比冬至吃汤圆更让人激动的是.....丨放假通知

 ⑤  勷勤论坛圆满闭幕,快来看看是谁获了奖呢


图片 | 朱键军师兄提供

采访 | 王艺辉 郑梦圆 粟芊 陈少巧 姜俊

文案 | 王艺辉 郑梦圆 粟芊

排版 | 王艺辉 姜俊

视频后期 | 曾亮锋

责任编辑 | 周幸润 杨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